3月21-22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非病原微生物与农作物良性互作机理”项目年度总结及推进会在农学院召开,华南农业大学系本项目主要参与单位。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项目专员郑筱光、聂刚,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教授,项目咨询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魏建华研究员,项目指导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陈乐天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姜道宏教授,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白洋研究员、课题负责人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储成才教授及骨干等30余人参加会议。
薛红卫代表学校对与会领导、专家和项目组成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强调华农作为华南地区唯一农业特色“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为核心使命。他指出,学校在生物育种、绿色农业等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如破解杂交稻育性调控难题、创制减肥稳产水稻新品种、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等,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深度参与“百千万工程”,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他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基础研究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农业生物前沿技术向田间转化,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期待与各方携手共筑农业基础研究新篇章。
白洋从项目关键科研成果进展、作物根际细菌和病毒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关键功能菌株的鉴定、人才培养方面及项目经费执行情况等方面详细汇报了项目总体进展情况,项目4个课题负责人和13位项目骨干对当前研究进展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详细汇报。
郑筱光指出,项目需要严格按照农村中心项目管理要求,认真履行各方职责,提高使命感和责任感。聚焦项目本身及时凝炼项目成果,强化项目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魏建华、陈乐天、王二涛及姜道宏等专家就项目内容和进展情况进行讨论,一致认为项目需要在现有的丰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凝炼关键科学进展,并深化课题组之间成果的交流,资源的贡献,提高课题组间的协作。同时,强调项目成果与进展需要真正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做到产学研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本次项目年度总结及推进会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主办,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承办,总结了项目阶段性成果,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我国农作物与微生物互作领域的研究迈向新高度。据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非病原微生物与农作物良性互作机理”项目旨在阐明根际非病原微生物与作物的互作机理,实现微生物与作物基因型匹配的协同改良,从源头上突破微生物促进农作物生长和健康瓶颈,占领农业科技发展的因际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