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风院士做客农学院“永根·金穗”学术论坛

发布者:农学院发布时间:2024-11-13浏览次数:10

111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应邀出席华南农业大学115年校庆,其间参加了我院“永根·金穗”学术论坛,为广大师生带来了“科研人生与科学家成长”的专题报告。曹晓风院士分享了她科研生涯中的关键机遇和重要抉择,为年轻学子提供了宝贵的职业发展与科研建议。

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邓小平同志重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启了中国科学的春天。正是在这一年,年轻的曹晓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启了漫长而充实的求学之旅。

本科毕业时,曹晓风迎来了科研生涯中的第一次重要选择:是直接选择高薪工作,还是继续深造。经过深思熟虑,她认识到自己热爱科研,决心“做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至少避免做自己非常不擅长的事”,于是毅然选择了继续深造。然而,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研究生期间,她三次更换研究课题,但在恩师阎隆飞先生指导下,反而促使她学习诸多前瞻性、创新性新技术,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技能,并培养了刻苦钻研、迎难而上、勇于和乐于挑战新课题的优良品质。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科学家,都需要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这对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是重要挑战”。1996年,曹晓风在全球领先的植物科学研究圣地——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担任访问学者。为了家庭考虑,她决定前往美国。在美国几年间,几经辗转,选择跟随当时学术界新秀Steven Jacobsen,投身方兴未艾的表观遗传学领域,开辟新的研究方向。这期间,她在ScienceNaturePNASCurrent Biology等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曹晓风院士认为,科研环境中的软条件有时比硬实力更为重要:“当时的条件非常简陋,那个实验室曾被荒废两年,我们与真菌细菌共舞,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做出有意义的研究。”

虽然在美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曹晓风心系祖国,于2003年毅然选择回国。而此时,也正是中国植物科学腾飞的黄金时期。回国后,她带领团队在植物表观遗传和重要农艺性状调控机制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成功鉴定了植物中H3K27去甲基化酶,克隆了水稻温敏不育基因并解析其机制,为中国植物科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

曹晓风特别强调了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科学家不仅要热爱祖国,也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国家发展。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她带领团队致力于盐碱地改良和利用,筛选出耐盐碱的高蛋白饲料植物田菁,并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和“田菁-作物”轮作等种植模式,有效改良了盐碱地,实现了饲草和作物的双丰收,推动了“以草增粮、以草代粮”的国家战略。“科研工作者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现实际问题,做真研究,解决真问题。”

在互动交流环节,曹晓风鼓励青年学者保持科研热情与好奇心,专注学术方向,潜心钻研,并勇敢迎接科研道路上的挑战。她指出,科学的道路上,坚持是最重要的品质,只有持续努力,才能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学院简介-
本科生培养-
师资队伍-
学生工作

版权所有©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备案编号:粤ICP备05008874号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