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农业大学的农学教育历史可追溯至 1909 年创立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这是中国现代农学教育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国现代农学的重要发祥地。
“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院士在此奠定学术根基,他首创的籼稻杂交育种体系,为中国水稻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学院设立农学“丁颖创新班”,以传承丁颖院士“科研报国、粮安天下”的学术理念为己任,通过拔尖创新的培养模式,将丁颖院士的学术精神代代相传,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农业科研人才。
百年来,学院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农业区,充分发挥科研与人才优势,主导华南籼稻育种、生物育种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积极服务 “一带一路”农业发展。学院始终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与技术保障,成为名副其实的岭南农业智库。
作物学作为学校的王牌学科,成功入选国家 “双一流” 建设学科,农学在软科学科排名全球第18 位,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这不仅体现了学校在农业学科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更彰显了雄厚的科研实力与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学科资源与发展平台。
学院的作物学、农艺与种业专业紧密依托作物学“双一流”学科建设,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设施与丰富的科研资源。通过一流专业建设,学院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培养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农业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对农业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学院深度整合校-政-企资源,与清城区共建乡振院清城分院,与大塘镇共建节水抗旱稻产业园,并与横峰县、英德市、大江镇等多地政府及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共建示范基地和联合中心,为学生提供科技研发与产业实践的优质平台。同时,与上海市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深圳基因组所及广东省农科院等多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研究生联培基地,助力学生扎根产业一线、锤炼科研能力。
学院拥有一支以院士领衔,国家人才为中坚,省部级人才为梯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93.75% 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这些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还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学院拥有国家植物航天育种中心等 10 余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这些科研平台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先进的科研设备与良好的科研环境,支持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农业科研项目。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科研理念与技术方法,有效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为未来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学院与巴西、哥伦比亚、乌拉圭等15国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共建中哥水稻联合中心等国际科研平台,持续选派学生赴荷兰、法国、香港等地知名高校访学、联培,并广泛邀请海外专家来访交流,主办或承办多项国际学术会议,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国际竞争力。
学院培养了包括5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1名国家教学名师在内的一万多名毕业生,为我国农业特别是南方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近5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 92% 以上,众多学生入职农业农村厅、海关、中科院、广东省农科院、先正达等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及农业龙头企业。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海外名校交流及深造机会。
招生专业/领域 | 招生方向 | 拟招人数 |
作物学 (学术型) |
作物遗传育种 | 100人左右 |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 ||
种子科学与技术 | ||
农艺与种业 (专业型) |
作物 | 136人左右 |
种业 |
农学院官方网站
农学院招生信息
Copyight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cd